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2日 04:38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论文.doc

张晓敏

[摘 要]事业单位是我国体制下的特色机构,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2 年 11 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 号),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从 2014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优化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1-01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

事业单位是我国体制下特有的一类组织,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前大部分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审计署早在2006年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做出了解释,从静态上是指事业单位建立的风险防范系统,该风险防范系统建立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基础上,是将行政、会计及管理充分融合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措施,从动态上是指单位为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完成单位总体目标,而进行自我规范和约束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综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是单位为实现其组织目标,制定制度规范、实行控制措施和程序,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的整个过程。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组织性质的特殊,其内部控制建设目标与企业相比,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即有效预防腐败和防范舞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于负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家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便拥有了大量的公共资金并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资源。鉴于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设计重点不在于业务发展规划及业绩考核,更应该重点着眼于受托责任的履行,着眼于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其内部控制设计应充分发挥业务流程控制作用,运用内部控制活动制衡原理,全面建立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时候惩治为一体的防腐倡廉机制。其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不同于企业更加关注经营业绩。这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属于非营利型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部门,其部门职能即为社会公众提供各项服务,其业务活动的主要目标即实现社会效益,所以评价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绩效高低的指标即为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综上,本文根据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将目标定位于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内部机构设置上主要有行政、纪检及内部审计,外部监督机构主要有上级组织、外部审计和外部监察,不同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三权分立组织结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事业单位决策主要通过授权审批,内部监督机构又同属于单位,且执行机构与内部监督机构同一级别,因此该运行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且多数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大都集中于财务部门,由其独立承担,其他职能部门参与较少,日常管理活动大多依靠审核、审批程序进行业务控制,并未有效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到单位的风险管理中。

(2)控制活动不全面。例如,没有对不相容职务、不相容岗位严格实施分离控制,主要表现在在单位的财务业务与其他层面职务没有严格的区分,这就为一些徇私舞弊行为创造了机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控制具体实施时,内控关键岗位往往由上级领导兼任或是将内部控制岗位的职责交给财务人员,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其次,预算管理不合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必要的预算管理制度,导致财政资金闲置、浪费现象层出不穷。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大都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这就导致上年度支出的不合理之处在本年度不能得到规避。同时,收支管理比较混乱,例如,对票据的使用情况没有制定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出现资金收入游离于监管之外、单位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行为。

(3)监督力量空缺。外部监督方面,上级组织及外部监察部门通常更关注重要人事任免、党政建设等组织层面的活动,而对具体的日常业务活动,如运营管理的科学性、资金运用的合理性等缺乏必要监督指导,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的缺失不能激发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内部监督方面,我国事业单位存在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或者是内部监督機构由纪检部门或财务部门兼任的现象,这直接造成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不强。例如,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处于“双重领导”的状态,即受控于事业单位领导,同时还要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责,其监督和评价结果往往会缺乏权威性和公允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1)发挥财务部门的牵头作用。财务在内控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部门是整个内控建设的牵头部门,对单位内控机制的运转有着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而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由此可见财务体系在整个内控机制中的重要地位。一般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明显人员不足,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部门在单位中地位不高,力量薄弱,所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首先应提高单位负责人对财务部门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单位财务体系建设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使用的科学性等。其次,积极吸收企业内部控制经验,建立岗位职责制度,保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定期轮岗等。

(2)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内部监督体系的不完整,长期以来各级人员均将内部审计机构视为一种监督和约束,导致单位拥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岗位的较少,或是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等。内部审计体系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的主要指标,可以有效反馈内控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及时调整措施,所以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单位现状,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或成立审计部门。首先必须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由其直接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纪检部门或者其他监督部门,有效落实审计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其次,有效改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选用有财务知识的专业人员担任,同时建立配套的内审制度,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等系列工作。在允许范围内,自我评价过程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做好审计工作的协调沟通,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建立完善的业务控制。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及固定资产管理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其控制活动是否完善。预算执行的规范与否、预算考核机制的健全与否,管理到预算机制约束与激励功能的发挥,例如不到位的预算考核管理办法,将可能导致预算目标难以有效实现、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不利于加强对各处室相关工作的管理控制力度。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加强固定资产的保管,设立固定资产相关岗位,配备专人管理固定资产,形成固定资产台账,做到实物与财务账能够一一对应,并形成财务处、办公室、使用人定期盘点的盘点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

[2] 刘轶,黄嬿.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14,(11).

[3] 张庆龙,马雯.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白皮书 [J].会计之友,2015.

[4] 魏明,夏立均,贾玉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4).

文章 单位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