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大庆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2日 03:32

湖北扎实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赖思均

[摘 要]农村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和加强市农村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32-01

一、大庆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庆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环境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形势严峻,有些方面急需彻底根治。

1、农业生产衍生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整体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1)化肥污染。大庆市2014年农业化肥单位施用总量接近850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警戒线。以氮肥为主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氮肥淋溶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饮用水水质下降,果蔬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2)农药污染。一般而言,施用的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80%-90%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残留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大庆市2014年单位农药施用量近4.0公斤/公顷。(3)农膜污染。2014年,大庆市塑料薄膜使用量接近9300吨,残膜聚集在土壤或地表,阻碍土壤、水和空气间的养分运行,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农业废弃物污染。由于大庆市农村的燃料结构以煤气为主,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或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既浪费了资源又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另外,农药包装物、农用塑料布等肆意丢弃,成为环境污染的又一因素。

3、畜禽养殖业污染。畜禽排泄物是养殖业的主要污染物。2014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户(企业)为1032家,出栏生猪287.2万头,奶牛存栏61.3万头,散养化占总量的37%。由于一部分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养殖管理措施和环保理念相对滞后,尤其是分散养殖带来的畜禽排泄物散失,粪肥露天堆放,经雨水冲淋后形成地表径流排入水体,引发水源污染。此外,粪尿散发的臭气也造成了空气污染。由于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纠纷时有发生。

4、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加之管理滞后引发的生活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存在“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据保守估计,大庆市2015年农村生活污水总量3646万吨,生活垃圾29.6万吨。

5、城市污染源转移。目前,大庆市城郊结合部的部分工业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设备投用不足,导致一定数量的“三废”未经处理就私自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农作物生长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各种资源向城市倾斜的现象比较严重。投入、管理和宣传的重点均放在城市和工业领域上,冷落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沿袭着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经济,没有突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忽视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打造以清洁生产为基本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刻不容缓,为此,建议如下: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城市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整体,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融为一体。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村经济走高科技新农业的道路,推行生态农业和生态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就业,扩大了人均占有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数量和规模,降低了生态破坏的复杂性,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创造了条件。城乡一体化还将进一步加深城乡之间的沟通,改变农民原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由传统习惯造成的环境污染。

2、制定规划,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协调。成立各级政府的领导小组,把有关部门纳为成员,并设立办公室,建立层层责任制。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及辐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立运行农村社区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各种生态问题预警机制,为生态农村的建设提供监测、预警、规划、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坚决落实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增强基层环保力量,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环保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做大做强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开展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3、加大政府及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力度。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支持环保农业项目,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对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的新技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建设简便易行适合农村的污水和垃圾集中排放处理系统。

4、積极开展清洁生产,打造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来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清洁生产的具体体现。可以根据畜禽排泄物的总量以及秸秆数量,推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内设工厂化养殖场、无公害果蔬等多元化生产基地。引进丹麦技术,规划建设大型秸秆发电厂。在园区内建设沼气池,沼气可用于圈舍照明、大棚增温,沼液用于果蔬苗木液肥,沼渣用于农田作物有机肥和畜禽饲料,成为畜禽-沼气-农作物-能源四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系统内食物链最佳优化状态,形成物流、能量流、经济流的良性循环。通过继续完善和扩大奶牛广场等牲畜集中饲养模式,合理设计循环经济流程,形成产业链条。

5、加快科技推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生态平衡和生态防治相结合工作思路指引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施用农药。进一步扩大沼气池实施范围,通过建立村镇大型沼气池,发挥沼气池分解动物垃圾、能源转化和生物肥料无害化还田三重生态功能,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回收点,支持引导农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建立垃圾统一集中填埋场。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有效减少秸秆烧荒带来的环境污染陋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6、成立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库,培育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理念。组织专业人士开展生态保护,节能降耗等专业技术研究,参与农村建设、区域开发、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的战略环评,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生态环境理念教育,普及推广生态保护知识,广泛传播环境法律法规,在农村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生活 文章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