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制约玉米生产的障碍因素与解决措施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3日 20:38

本溪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张元月

[摘 要]种子质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层浅,土壤通透性差;阶段性干旱;病虫害严重;不合理的种植密度,这些是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玉米生产 障碍因素 产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02-01

玉米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旱田作物,目前普遍存在生产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的现象,严重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在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子质量不高,缺少耐密抗旱品种

品种纯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玉米产量的高低。只有种子纯度高,才能保证植株整齐一致,田间整体结构合理,更好地利用风、光条件,协调吸收土壤里的矿质营养和水分,充分发挥品种特性,达到优质高产之目的。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要求除了提高种子纯度外,还要选择整齐度好、芽势高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苗齐、苗匀、苗壮,降低空秆率、弱苗率及病虫害发生率。播种的玉米种子要求牙势高,尽量减少陈旧种子使用量,否则芽势弱,播种出苗期稍遇逆境就会出现缺苗断条,造成生育期浪费,影响生产。耐密型品种、半耐密型品种可比稀植型品种提高水分利用率5%左右,增产5~10%或更多。抗旱品种根系吸水力强,茎叶保水力好。利用水分经济、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较好、减产少的品种。半干旱地区发展玉米产业选用抗旱品种是关键之一,这是因为抗旱品种自身抗旱力较强,在等量水的情况下能生产更多的玉米。多年试验表明:抗旱品种及配套技术采用区平均增产15%。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层浅,土壤通透性差

由于长时间不施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较低(大约在2%-3%之间),土壤肥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土壤供肥、保肥、保水能力弱。土壤潜在肥力下降,不得不在当季增加化肥的投入量,而弱的保肥性能使暂存的化肥挥发、流失,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形成了施肥多、利用率低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单一施用含大量元素的肥料,而一些中量、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满足,已成为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缺少有机质,使土壤理化性质逐渐恶化,土壤通透性差;土壤板结,耕性差,水、气、热状况不能很好的协调,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不能很好的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开拓肥源,加大土壤有机质投入,保持土壤肥力。随着玉米种植业的深入发展,在土壤耕作方面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地块被各家各户分割种植,分割管理,使有计划的深松、深翻土壤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客观和人为的限制,加之农户的用养意识很不一致,造成土壤耕层越来越浅,不但远远满足不了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增温、贮水能力弱,即不抗旱,也不防涝,土壤通透性差,影响根系下扎及后期根系活力。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加重了浅耕层对玉米生长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有一定困难时,应该更重视土壤的深翻深松工作,要三年深耕一次,耕层必须达到25厘米以上。

三、气候因素影响,阶段性干旱发生频繁

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对玉米生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业生产设施还比较落后,在粮食生产抗灾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大多数地区都是靠天吃饭。每年粮食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气候条件好,粮食就丰收;气候条件差,粮食就减产。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的天气情况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近年干旱经常发生,几乎每年有发生1-2次阶段性干旱,最严重的旱灾经常发生在播种——出苗期,有时持续50天以上。拔节孕穗期、抽雄前期、8-9月份的灌浆期也经常发生干旱。由于土壤状况较差,20-30天不下雨就发生较严重的旱灾。目前,抗御干旱的能力还很低,增加土壤含水量是最有效的抗旱措施,只有在播种期应用,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现抗灾减灾。建议有关部门重视田间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四、种植密度偏低,没有充分利用能源

目前玉米密植品种比较少,加之农民仍习惯种植稀植大棒的玉米品种,在观念上不接受密植品种,良种良法不配套。这是制约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春旱等一些原因,实际保苗数更低,使得单产难以提高。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提高玉米单产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第一,玉米的单产可以分每亩的株数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数。在单穗重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和小麦、水稻最大的不同点是玉米种一颗结一颗。所以,要想增加产量,在保障单株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提高密度。第二,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光合效益非常高,产量等于叶面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株数越多,叶面系数越大,光合产物越多。第三,增加密度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第四,从整个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讲,通过玉米施肥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无限地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为密度的增加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可导致空秆,这些可以通过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

五、黑穗病发病率日渐提高

近年玉米黑穗病的发生较普遍,而且较前些年有所加重。发生严重地块,黑穗病株率达20%;较轻地块的发病株率为1%-9%。大多均为丝黑穗。此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病害,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源。随着玉米抗黑穗病不强的杂交种的推广及连作玉米的增多,病害不断蔓延加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单一抗性品种种植面积大,遗传基础单一,遗传防御机制脆弱,同时造成毒性小种大量增殖,病菌变异频率加大,抗病品种抗性丧失,病害爆发流行。植物保健措施不健全,玉米植株高大,拔节后群体郁闭,防治难度大,现有技术措施效果差,防治成本相对较高,单一的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是化肥,再次是种子。玉米丝黑穗病没有再侵染。防止玉米黑穗病除了选择抗病品种、进行药剂拌种、播期不宜太早、尽量缩短出苗时间、选用无菌地块育苗然后移栽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病株病穗,特别是瘤黑粉,因它在生育期内可随时发生,发病率不是很高,是容易做到的。瘤黑粉要结合田间管理摘除,摘除一个病瘤就消灭了很多传染源,对此病菌蔓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否則,虽然黑穗病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但若视而不见,定会蔓延成灾。所以育种部门应尽早选育出抗病强、高产、优质、综合性状较好的新品种。

六、玉米螟发生普遍

通过成熟期田间调查,无论是平原区还是山区,每个地块,多数玉米株上几乎都可以看到玉米螟的危害痕迹,只不过是蛀入时期、部位不同,危害部位不同,对玉米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而已。重者造成全株疏导组织被破坏,不能成穗;轻者造成植株营养不良,穗小粒少。由于玉米螟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植物体内的疏导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使玉米不能活秆成熟,后期的功能叶片不能较长时间被利用,减少了后期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影响产量。田中调查发现,中度受害者达1/3,每株穗减产量在10%左右,这在玉米生产中是一个万万不可忽视的数字,而且因大量的秸秆贮存,相对稳定的播种面积,玉米螟会连续发生,损失量会更大。因此,防治玉米螟的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艰巨任务,必须搞好联合防治。

七、品种更新较慢,缺乏稳产、高产、优质品种

我国新品种更新很慢。由于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不但跟不上其他生产条件的发展,而且退化现象比较严重。新品种更新速度慢,这说明新的有突破性的品种及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很少,这是玉米育种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文章 玉米 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