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4日 21:33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ppt

张奕

[摘 要]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借助教材的“情”与“美”,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其自读自悟,提高其人文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本节课在设计与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文中重点论述了教学过程和总结教学反思两大部分。

[关键词]江南 设计 反思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21-01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提起江南,我们就会想起小桥流水、莲叶田田,就会想起三秋桂子、千里莺啼,江南就宛如一位清新淡雅的古装少女,灵秀妩媚,恬淡可人,对于我们这些在北方出生,北方长大的人来说,江南是陌生的,江南的冬天更是神秘的,令人向往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先生一起走进冬天的江南,谛听天籁,亲近自然,去欣赏《江南的冬景》。

(二)介绍作者

郁达夫先生我们并不陌生,请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介绍你所了解的郁达夫先生?

明确:《沉沦》中听过你惊世骇俗的哭喊,《薄奠》中看到你悲天悯人的情怀,《春风沉醉的晚上》同你一起沉醉在春的气息里,《故都的秋》里伴随你一道品味故都的秋味,忘情忘我,直露个性,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灵魂的写照,直到六十年前的那个秋天,你文弱的身躯倒在日军的刺刀之下,挺立起的是不朽的民族魂。

(三)整体感知

忘情忘我,直露个性不仅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风格,更融入他的散文创作中。我个人最喜欢郁达夫先生的一句话: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跟随郁达夫先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

1、文章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

2、作者在文章中都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

3、读罢全文,江南的冬景留给你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品味赏析

作者选择了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冬季,却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出了这篇优美的散文。评论家认为这篇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你结合文章作简要赏析。

明确: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九两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冬雪。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文章的语言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等等。

(五)课中小结

作者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借诗词化境,使我们的心灵徜徉在诗画世界里,真是字字珠玑,句句彩锦,美哉,此文!妙哉,此文!

(六)研读课文

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如诗如画、精美雅致,可我许多南方的朋友却向我抱怨江南的冬天阴雨潮湿,屋内寒冷,雪花太少。

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如此美妙,毫无瑕疵呢?

明确:

1、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每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热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自然在你面前,你却感觉不到自然的美。

2、“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写照。作者将自己清新明朗的心情融入自然之中,自然的美与心灵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郁达夫的江南之冬。

3、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又无力改变,只好寄情山水,投入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找到精神的家园,疗治受伤的心灵,成就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七)升华

此时,我有一个感慨,江南的山山水水何其有幸遇到了郁达夫这样一个知音,我们又何其有幸,能读到这样美丽空灵、散发个性魅力的作品。让我们掩卷沉思,你有何心灵感悟?

(八)结束语

完成了一次江南冬日之旅,也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原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云光烟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心灵与自然的关系,就让我们慢慢走,欣赏啊。用心灵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因为“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二、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我们追求的要素。

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如果放弃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不管教学过程有多么花哨,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课堂氛围多么热烈,它都有可能异化成空中楼阁。我在设计《江南的冬景》的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因素。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体悟到课文精美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营造的优美氛围。繁琐的语言分析总让人厌倦,而静心的体味却能让人陶醉,精当的点拨更能给人启迪。通过对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的品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冬天的晴和、温润、优美的特点,感受到作者清新明朗的心境,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

我们面对的是文学经典,而不是历史文献。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文本,是阅读必须的。我个人的体会,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品人物。我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用优美的语言作导语,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感悟自然和想象的状态。阅读课文时伴奏的音乐,也是希望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文学作品是一个“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全身心地沉迷于这个“场”。本课将文本品读作为教学目标,虽然也有重点字句的品味与分析,但对于课文里出现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字句的锤炼还是作了淡化处理,我想,只要学生赏析出文本的意境美,理解了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技巧层面的理论分析,学生心生厌倦,反而不去思考这些技巧的表现作用,经常是大而化之的敷衍了事。说到“比喻”的好处,总是形象啊生动啊更有表现力啊之类的套话,学生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见比喻就将这一套术语搬出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语言分析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文学的追求要求我们少一些工匠的气息,多一点艺术的特质,多一些整体的把握,少一些零敲碎打。

语言背后站立的是文化,汉语的背后站立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词语就是一部经典,一个诗句就是一部历史。我希望语文课有更多的文化色彩。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安排学生用颁奖词的形式介绍作者郁达夫,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学氛围,帮助学生建构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联想“以色彩入文”的诗词,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形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在品读赏析文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讨作者写作的心境,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巨大的魅力,进而在语文课中让心灵尽情地徜徉。

文章 人物 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