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要点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4日 11:57

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郑开林

[摘 要]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已成为本地区小麦田主要病害之一。现将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关键词]小麦 纹枯病 症状 防治 要点

中图分类号:K8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38-01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区。在我国,此病虽早有发生,但危害较轻。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块可达60%-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白穗率可高达20%以上。病株于抽穗前就可能有部分茎蘖死亡,未及死亡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被破坏,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而影响麦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

1.病原

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CAG-1称禾谷丝核菌CAG-1、CAG-3、CAG-6和AGC1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4、AG5称立枯线核菌AG4和AG5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菌的区别 前者的细胞为双核,后者为多核;前者菌丝较细,生长速度较慢,后者菌丝较粗,生长速度较快;前乾产生的菌核较小,后者产生的菌核比前者大;两个种均有各自的菌丝融合群。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证明:云纹状病斑是由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的;褐色病斑则由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侵染后所引起的。有人把小麦、大麦、水稻和棉花上分离到的丝核菌,分别进行交互接种,不仅可以互相侵染,而且还可交叉致病,但各病原菌均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有人检测江苏省小麦和大麦上的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CAG-1融合群,是优势菌丝融合群,所占比例为88%-92%。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上的丝核菌则属于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1A融合群,棉花上为AG-4融合群。四川省小麦、玉米、水稻纹枯病菌对棉花未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4种病菌都能侵染小麦、玉米和水稻,且各菌对原寄主致病力最强。立枯丝核菌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在,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

2.发病症状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小麦发芽后,芽鞘可受病菌侵染变褐最后腐烂枯死。小麦3-4叶期时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抽新叶,猝倒而死亡。

3.发生规律

调查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在本地区田间发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病株越冬期、病情回升期、发病高峰期和枯白穗显症期。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夏越冬,小麦3叶期前后越夏的病菌侵染麦苗,引起苗黄,甚至死苗。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发展趋于停止。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土壤和病苗上的病菌向上扩展,继而不断进行再侵染。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5月上中旬的拔节后期至孕穗期,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破坏输导组织,使水分和养料不能及时运往穗部,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此外,麦株病部常可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向四周扩展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因素

4.1 栽培措施

冬麦播种过早、过密,施用氮肥过多,冬前麦苗生长过旺或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病田常年连作,发病均较严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

4.2 气候因素

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溫、湿度,所以病害发生轻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其中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秋、冬温暖,春季低温寒冷、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4.3 品种的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纹枯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论文大全。但是,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改良品种发病后比较耐病,病势扩展慢,对产量影响小。

5.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要点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应采用选育抗性品系,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除草,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的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具有抗小麦纹枯病的小麦品种。

5.1 早春喷药防治:每亩次用5%井霉素水剂150毫升对水60公升普防一次,如遇暖冬,或3月间有低温天气,应适当增加田间药剂喷洒次数,这样才能将小麦纹枯病的危害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5.2 药剂处理麦种:在小麦播种前采用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如三唑酮、三唑醇以种子重量0.03%的药量(有效成分))进行拌种,可以压低冬前发病基数,减轻危害,达到控病目的。

5.3 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特别是发病田块,应因地制宜地在适期范围内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

5.4 控制密度: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尽量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方式,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

5.5 防除草害:选择适应本地区麦田的化学除草剂,做好杂草化学防除工作,或配合人工除草,不仅解决了麦田杂草的危害,而且促进了麦苗的健壮生长,同时利于田间通风,减轻了纹枯病的发生。

5.6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

5.7 麦田管理:提高整地质量,培育壮苗和加强麦田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沟渠配套、排灌畅通,以降低田间湿度。提但是早春中耕,促进麦苗健壮。春季有寒潮时,要看天灌水,尽量减轻低温、寒害的影响。

文章 小麦 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