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8月25日 11:37

...在京举行 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种业发展之路

叶飞

[摘 要]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靠传统的刺激投资和出口等需求侧的政策是不够的。当前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必须加强供给侧的改革,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的联系,同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厘清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有效提升供给的总量和质量,提高潜在增长率,改善供给侧。

[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供给学派。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03-01

引言

2015年11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起源

西方“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可追溯到经济学的产生,它最早是由供给学派鲜明提出。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而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完善了供给经济的思想体系。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供给学派难以解释这种状况,萨伊的思想遭到了凯恩斯的全面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以造成自由竞争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政府进行干预,实行扩大需求政策,才能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虽然扩大需求政策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20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需求经济政策的失灵。于是,反对政府干预、强调供给管理政策的供给学派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主流理论和思想依据,供给学派再次兴起。

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后,拉弗首次把税率和税收关系以模型的形式展现在直角坐标图上,并命名为拉弗曲线;主张重视智力资本,认为过多的社会福利排挤了私人生产性支出,不利于生产增长和消除赤字,必须削减过多的社会福利;降低边际税率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生产增长,高税率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热情,致使生产率增长缓慢,供给不足,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减免税率,刺激个人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的理论后,美国经济慢慢好转,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的联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并不是尖锐对立的,恰恰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种客观体现,在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二者的强调重点也不一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对需求端管理的批判,二者的机理是相互作用的,高质量的供给侧能够创造消费需求,挑剔的需求也能倒逼供给改革,使供给侧适应需求端的需要,通过创新来满足更高的需求,任何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是二者的平衡互动。但是,需求端管理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供需相对平衡或者供不应求,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政府增加有效支出,扩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福利。

从短期需求侧调控来看,对潜在水平的错误理解会导致宏观调控职能的僭越,延滞市场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供给方资源配置扭曲最终会导致经济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波动。当供需出现不平衡时,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中低端的供给和高端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时候,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状况。从我国以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都应同时进行,当前我们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侧,是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型的深层次矛盾。

三、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创新路径

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供给端,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改革具体怎么走?走一条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道路,就是要抓住供给学派所忽视的政府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福利制度。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政府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背后就是要深化改革、推进改革。首先是要简政放权,各级政府要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优化公共服务上来。其次是改革政府考核体制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改革政府考核体制,更多体现在公共服务,而不仅仅是GDP。最后,实现政府职能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一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首先,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相匹配。供给端有过剩和不足,需求端也有抑制和旺盛结构性问题,两者需要同步推进。其次,政府与市场结构转变匹配。中国需要实现投资转向消费的宏观动力结构转变,重要的是投资结构转变,转向民生领域、转向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补民生短板。最后,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整个经济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要产品结构改革匹配、“去杠杆”要金融结构改革匹配,“降成本”要政府与市场结构改革匹配,“补短板”要财政支出结构和城乡结构改革匹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完善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要托底”是推进供给侧结構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首先,提升社会政策水平,就是提升政府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实现经济建设型财政向民生型财政转变。把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社会福利支出,提升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其次,社会政策享有平等化,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福利均等化,特别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社会福利均等化享有。最后,社会政策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机制。当前的“补短板”要求进行“精准扶贫”,而要扶贫关键是要求居民形成自生发展能力,也就是有获得收入的能力。

四、总结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推动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础性,构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为我国的资源有效再配置和供给效率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京春 :《突破需求管理局限 推进供给侧研究创新》,《中国证券报》2015年11月17日。

[2] 刘世锦 :《供给侧改革重点 :打通要素流动通道》,《经济参考报》2015 年 12月10日。

[3] 《田辰山:“供给侧”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论“新供给经济学”》,2016年1月8日。

本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1、高校社区联动,构建庐阳区亳州路街道良好社区生态理论与实践探索(RW-35);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市场营销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XM-01)课题研究成果。

文章 结构性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