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doc
李仁莉++申烈
[摘 要]湄潭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但是气象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本文利用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湄潭县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频率,探讨如何建立科学的防御对策,为湄潭县科学健康发展山地特色旅游业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气象灾害;旅游;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24-01
1 引言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山川秀丽、生态良好,县内森林覆盖率达62.8%,被誉为“璀璨的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是遵义市东线旅游的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兴古镇、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翠芽27°景区.等等。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并分析防御对策,为湄潭县科学健康发展旅游提供科技支撑。
2 湄潭县气候特征
湄潭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往往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多旱,但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时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阴雨寡照,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时有凝冻。由于不同地形、地势影响,温度差异显著,雨水分布不均,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2.1 气温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过渡带,总体地貌为黔中丘原和黔北山原中山峡谷地貌类型,地形较为复杂,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在西河镇的取笋坎,最低处在石莲镇的沿江渡,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特点,以湄潭县气象站为代表的中部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5.2℃,以北部马山镇为代表的中山丘陵地区为14.0℃,以南部茅坪镇为代表的中山丘原地区为13.0℃,南部乌江河谷地区为16.5℃。高温中心在南部石莲镇沿江渡河谷一带。于3月30日左右进入春季,6月24日进入夏季,秋季9月2日~11月13日,持续日数是四季中差异最小的季节,冬季11月14日~3月29日,持续时间在4个月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多年平均25.0℃,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多年平均4.3℃。湄潭极端最高气温37.7℃(2011年8月13日),日最高气温≥35℃的年平均高温天气日数仅为1.6天;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2~-4℃,历史极端最低气温-7.8℃(1970年1月6日)。
2.2 降水
湄潭降水量充沛,属多雨区,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自北向南递减,北部西河、马山、洗马、鱼泉、复兴、永兴等镇属多雨区,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中部湄江、黄家坝、天城、兴隆等镇为1000~1200mm,南部抄乐、、高台、茅坪、石莲等镇在1100mm以下。雨季开始期在4月13日左右,夏季是雨量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降雨是的44%,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占全年雨量的18%,但降水变率大,常有干旱发生;秋季降雨量明显减少,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22%,阴雨天数逐渐增多,特别是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重绵雨出现;冬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只占全年降水量的6%。
2.3 光照条件
湄潭地处山区,下垫面崎岖不平,常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低值区,年平均雾日35.3d,占全年总日数的9.7%;阴天多,年平均阴雨日数(总云量>8成)达238d,占全年总日数的65.2%;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2%。年平均日照时数1031.3小时,年总辐射为3485.69MJ/㎡。夏季是全年中辐射所占比例最大的季节,秋季阴雨天气较多,总辐射显著减少,仅占夏季总辐射的55.3%,冬季是全年各季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辐射比冬季高一倍多。
3 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2]
湄潭地处山区,气候多变,四季都有气象灾害发生。通过对湄潭县气象站1941—2010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冰雹大风、低温凝冻等。
3.1 暴雨洪涝
暴雨是对旅游影响最大的一种灾害,严重时会对游客的生命造成威胁。湄潭暴雨多出现在夏季,但春秋季也时有发生,虽然湄潭≥50毫米的日数偏少,年均仅2.4天,≥100毫米的大暴雨日数仅为0.28天,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如出现降雨时间集中,雨强大,易引发洪涝灾害及其塌方、滑坡等次生灾害,如暴雨出现范围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更易引发严重的灾害,对湄潭滨河景观、游船、漂流等旅游影响非常大,对生态旅游也有一定的影响。
3.2 干旱
干旱对旅游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夏旱,湄潭春旱在2月下旬中后期至5月均可出现,其中3月出现的干旱频率为63.3%,4月占21.7%。虽然不影响人们出行,但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如出现春旱自然旅游景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旱出现在6~8月,以6月、7月出现频率较大,分别为40.7%和39.0%;8月出现频率较小,为20.3%。此时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气温高,天气闷热,不利于人们出行旅游。
3.3 雷电灾害
湄潭县属多雷暴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主要出现在4~8月旅游旺季,尤以7、8两月出现最多,年平均雷暴日数52天,多的年份达77天。多年平均初雷暴日在2月10日,最早出現在1月1日(1980年),终雷暴日在10月25日,最晚出现在12月30日(1985年)。雷电灾害对旅游影响不大,只要在旅游区安装防雷设施,同时出现雷电时游客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但是雷电往往伴随降雨,不利于旅游。
3.4 冰雹
冰雹是湄潭春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以春季3月、4月最多,占全年冰雹次數的63.6%, 5月次之,7月和11月历史上有冰雹出现,频率小。据调查和资料记录显示,成灾的冰雹约3~4年出现一次,冰雹一般发生在下午15~21时,其特点是时间短,面积小,对房屋及林木生态破坏较大。但湄潭万亩茶海、翠芽27°、滨河景观等景区不在冰雹主要路径上,故影响不大。
3.5 大风灾害。
湄潭县年平均大风日数0.67天,最早出现在1月16日,最晚出现在8月19日。大风灾害主要出现在4月和7月,分别占0.13天和0.12天。
此外,湄潭冬季还有低温凝冻灾害,1月6日~2月10日的35天,是可能出现雨淞的高峰期,12月中旬和2月16~25日是次高峰期,但多数年份只对海拔较高的茅坪、新南、西河等镇有影响,对低海拔地区影响较小。
4 发展旅游预防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3]
4.1 建立旅游应急预案,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旅游管理部门要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在滨河景观、漂流和一些峡谷,当暴雨出现时,水位迅速上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防御措施。一是要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在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测预警灾害时,要及时向景区发布,阻止游客进入河流、山谷等景区;二是要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有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三是要在景区建立避难场所,并绘制安全转移路线图,紧急情况景区人员应及时疏导游客转移到安全场所;四是在景区的灾害隐患点,应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游客在这些地方停留。
4.2 在景区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有效防御气象灾害
根据地形情况应在景区因地制宜建设一些防雷设施,有效将雷电流引入大地,避免游客遭受雷击事故;应在景区设立供水设施,防御和减轻干旱对旅游景观造成影响,比如在万亩茶海建设喷灌等供水设施,不但提升旅游景观质量,还可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对于冰雹大风等灾害,常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景区应设立避灾场所,让游客躲避灾害。
4.3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努力,目前湄潭县森林覆盖率达62.8%,森林具有蓄水保水能力,能有效调节气候,减轻干旱和暴雨洪涝等灾害。因此继续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根本上防御和减轻暴雨引发的洪涝、塌方、滑坡等灾害。
4.4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升旅游者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暴雨洪涝等灾害危险区域,张贴一些科普宣传图,提高旅游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此外全民要携手开展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小下垫增温幅度,减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
参考文献
[1] 陈静,龙俐,段莹.近53a贵州极端降水事件气候分析[J].贵州气象.2015,4:12~15.
[2] 岑士良.贵州灾害性天气及预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汪义洋.贵州主要气象灾害对旅游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贵州气象.2010,3:27~29.
作者简介
李仁莉(1972.0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