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出台
祝艳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源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本文从分析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探索“十三五”期间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以及政策措施,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
关键词:“十三五”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5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未来5-10年是全球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进发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我国而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一、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32”期间,烟台市出台了《关于实施“8515工程”培强做大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单独公布了100家新兴产业企业名单。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的重点支持政策。经过几年发展,烟台市新兴产业在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提升重点领域技术优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聚集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1.60亿元,增长1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2%。2016年上半年,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474个,实现收入2085.7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山东省政府已授予烟台市“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开发区、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市四个“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制造园区”,批准成立了莱山、海阳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园区”,蓬莱市、开发区两个“山东省船舶工业集聚区”。
(2)骨干企业态势较好。经过多年发展,培育成长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领军地位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六大具备批量建造半潜式平台能力的企业。杰瑞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增产作业设备生产企业,是我国油气装备领域市值最大的民营上市公司,产品广泛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公司通过了中国商飞潜在供应商综合能力评估、民航局组织的适航认证,其商用飞机钛金紧固件为国产大飞机C919配套。
(3)转型发展初显成效。中集来福士针对油气田建设速度放缓的不利局面,设计出经济型半潜式平台BT5000,获得多笔订单:杰瑞集团加快由设备供应商向油气工程总承包商转型,2015年与巴基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项目,列入习近平总书记与巴基斯坦签署的460亿美元合作大单;冰轮集团投资1.8亿美元并购马来西亚顿汉布什控股公司98.18%股权、台海集团投资9800万美元收购法国玛努尔工业集团石化等。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及问题
(1)创新能力仍待提高。烟台市不少新兴产业企业虽具备国际一流的装备,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吸纳转化科技成果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尖端产品并不多。
(2)高層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比较缺乏,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技术人才也稀缺。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攻关主要依靠人才。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普通地级市,烟台市高科技企业的覆盖率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对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本吸引力较低。另外,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当前,从省级、地级直到县级,都在进行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但不少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由于缺乏总体协调,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山东半岛为例,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政策趋同化的影响加剧。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地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优势不再,同等城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青岛市近年来引进了3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松机器人产业基地也落户青岛,区域竞争压力逐步显现。
(4)外部环境趋紧,投资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时间跨度大,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反复的创新尝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社会投资意愿不强,造成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项目建设进度放缓。投资对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与服务指导目录》,立足烟台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考虑以下八个方面作为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前瞻布局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增材制造和机器人研究院,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在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513所的航天产品、军用产品研制资质和能力,加快发展微纳卫星和军用无人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液晶电视、平板电脑、触摸屏、线路板、电子自动化产品、新型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设计等,加快培育信息消费新业态,鼓励智能传感器及系统核心技术、智能移动终端和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信息服务、3D影像、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新业态。
(3)轨道交通装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型材产量全国第一的优势。依托烟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项目,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重点围绕整车、关键部件、关键系统三个领域,以轻量化、高端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合作,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车体材料及关键结构件、牵引供电与通信信号装备、机车车辆及养路装备,力争将烟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城。
(4)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抗体一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等园区和平台,把烟台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医药中心,以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体外诊断产品、植入接人产品和医用材料等。将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优势产业。
(5)新材料产业。以聚氨酯、特种化纤、电子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依托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国内唯一的特种胺和ADI生产商、国内最大的芳纶生产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搭建新材料创新平台,突破先进熔炼、增材制造、精密成型、晶体生长、气相沉积、高效合成等先进工艺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和贵金属新材料,前瞻布局石墨烯微片及薄膜、低成本3D打印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和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6)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风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为重点,依托海阳核电、龙源电力、顿汉布什、润达垃圾处理等骨干企业,重点实施一批节能项目,培育省内领先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7)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依托中集来福士、杰瑞股份、巨涛重工等龙头企业,加快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配套设备供应、技术咨询服务等专业分包及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能力建设。重点突破海洋工程总装建造模式、海洋工程产品海上试航调试、主流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完整设计链流程等关键技术,发展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系泊系统及成套设备等主力海工装备。加快海洋钻井平台核心设备制造、石油装备远程控制、深海平台油田及水下钻采设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发展海上钻井平台岩屑回注成套设备、大型连续油管作业撬、海洋修井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
(8)高技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数字内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推进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山东省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华东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化外包服务基地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和三网融合业务,推进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售后服务。拓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领域,着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促进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阻力。应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大保障措施:
(1)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鉴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点多面广,建议市里成立由发改、经信、科技、统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分析当前形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明确具体任务分工,有計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动行业发展。二是加大激励引导。虽然目前烟台市设立了5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但对比先进地区差距很大。全面落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优先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市有关土地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三是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市里对新兴产业的指标统计也处于探索阶段。对各县市区相关工作的评价考核也无法开展。下一步要围绕已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程。建立实施评估制度。加强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确保相关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2)强化金融保障作用,提供强力发展支撑。通过提高对企业授信额度、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推动设立市、县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初创期及早中期投入;鼓励开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发行机制;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推动商业银行开设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各保险公司开设开展科技保险业务:鼓励成立科技担保公司。
(3)强化产学研联合,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对新建的市级以上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国家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著名企业在烟建立创新机构、重点实验室。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驻烟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有条件的企业在高校、科研单位设立研发中心。
(4)强化高端人才培育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瞄准高端和前沿,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先进创新成果、可实现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突出新兴产业关键领域突破和科技创新需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促项目,择优资助一批符合烟台发展需要,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科技领军人才来烟台创新创业。引导在烟台院校、科研院所加大高端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专业学科建设。支持与重点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