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商学院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上...
姚田
[摘 要]本文根据大商业时代社会市场的需要,分析和探讨了目前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并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提出构建和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既符合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培养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而言,同样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商业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1-01
一、大商业时代背景界定
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的启蒙老师告诉沃霍尔:在未来,商业艺术也可以成为真正艺术。根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设计投入与经济效益产出的比例竟然高达 1:4000。随着经济全球化势力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发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的经济价值。设计将是未来竞争的最重要的砝码,目前大商业时代,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是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进行改革的三个主要的技术因素。中国设计之父靳埭强先生曾他讲述了他眼中平面设计行业的变化,在他们年轻时他们只用设计一个标志,客户就愿意给买单。而现在一个标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客户需要的是视觉对商业的驱动,于是客户希望你能从他生意入手,从品牌从行销中去设计。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王受之在《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提到“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在现代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力可以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相提并论,是组成现代设计范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基本上国内所有的开设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高校都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设,回顾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历程,看起来更像是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自娱自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国内设计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仍侧重操作技巧的训练,而不是设计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当今国内市场对设计师的理解以及设计价值的认可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目前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出现的首要问题在于专业课程之间划分得过于明晰,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在大学四年中过早的划分学科专业,会让学生从思想上划分本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界限,例如视传专业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不够强,这就是明显的心理暗示。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在独立思考时很容易变成“手里只有锤子的那个人”,手里只有锤子的人,把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设计师看所有问题都只从自己的设计知识体系去思考解决之道,在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知识体系的优势,同时也要知道自身专业的盲区。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需要掌握更多的学科交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事情从而了解这个问题,尽量避免学生成为单片人。
另外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在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性,分析国内外的几所知名的视觉传达设计设计院校在教育、历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国内基本所有的高校都将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方向主要分为四大类:以印刷为主要媒体的传统纸媒、以宣传沟通为目标的广告设计,以动态影像为媒体的摄影有影视设计,以数码技术支持的网页设计。但学生在校期间,从大一到大四基本把这四大方向的所有内容都学完了,却依然有很多人把握不到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网页设计及书籍设计等专业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延续到社会中就体现在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盲目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分不清楚广告公司、品牌设计事务所及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之间的区别,仅仅只是知道自己是做平面设计的,学生自己认识不到自己专业的所学的特长和专攻之处。此结果的造成一方面是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原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了实际的商业项目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创新路径
佐藤可士和在《超级整理术》中说到“设计就是信息梳理”,笔者认为他道出了设计的思考过程和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王受之先生也认为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大商业时代这个大背景,笔者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有以下几种创新路径可参考:
创新路径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的植入。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自2010年以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数字设计(Digital Design)项目的申请者增长超过了50%。这所学院交互设计研究生计划负责人Liz Danzico表示,“最初设立这些专业的想法,只是要追随创新经济的走向。”在谈论技术对设计的影响时,他形容道,“体验才是原料(Experience is material),而非陶瓷或者塑料。”在所有的设计教学中,引发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创新路径之二就是工作室与专业课程的并轨制的落实。早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中就明确提出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设计院校,大多采用了工作室制,比如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等世界著名的设计艺术类院校里,工作室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得益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需要一定的设计教学方式,而设计工作室的建立与实施是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它是针对本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实践,最终把商业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设立和运行合理的工作室制,可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实现软着陆,避免了用人单位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业务的实战经验,而不愿接收的尴尬局面,可以缓解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从目前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来看,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是目前设计教育改革进行探索的一种大趋势。
创新路径之三就是顺应大商业时代商业社会发展需求,走综合性学科研究与商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传统视觉表现艺术为主导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内涵与特征已经改变,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尽快顺应大商业时代商业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捕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前沿趋势,主动开展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与合作,确定综合性学科研究与设计教育基本方向,例如在目前手机市场应用极广的UI界面设计,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关系并非开设这门课程。UI界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兴课程,更加考虑的是教师与学生对用互和市场的体验与把控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建设要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在参与社会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资源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市场研究、社会服务开发与专业成果转化的平台,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理论与实践探索,努力培养面向市场、产业、服务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
四、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是紧跟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在大商业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要重点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性地位还是附属性地位,笔者认为应该更多的是倡导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而不是局限于设计的具体手段和工具上,让学生学会用设计思维,通过流程体验为客户解决系统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M]世界平面设计史.
[2] [日] 佐藤可士和.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M]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3] 吴鑫,设计教育当随时代——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