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水运转型以及促进水运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8年02月13日 21:14

黄跃良

[摘  要]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工作走在了现代各国的前面在这座美丽的滨湖城市以成为了“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本文作者对湖州港航建设中所以出现的一些现状和想法以及相关数据作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建设完善  数据分析  现状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99-01

引言

这座美丽的滨湖城市在成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全国首个“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后又将创建另一个国家级“示范区”-----首个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部省领导的关心支持,2014年7月和今年1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2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长江黄金水道支撑经济带指导意见中一并考虑”,并认为“可考虑作为试点研究”。2015年6月,创建工作被纳入交通运输部批准的我省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10月,浙江省副省长孙景淼作出指示,认为“湖州市加快内河临港产业发展有优势,有潜力,值得重视和推进”,并要求纳入“十三五”规划予以重点考虑。今年1月“支持湖州市规划建设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列入了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邀请相关专家组成调研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湖州市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成效显著,创建“示范区”的条件已具备。

一、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现状

“十二五”造就的湖州港航成就,“七个港航”:1,网络港航万上新台阶,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积极推进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前期工作,长湖申线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5.2亿元,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达1180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05公里,四级航道210公里。(数据来自于第二次全国内河航道普查统计)。港口建设力度空前,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6.5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全市拥有码头泊位857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2亿吨,建成长兴捷通物流有限公司、德清临杭物流园区、德清多功能港区等一批大型公用码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内河港口体系。2,物流港航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是我市水运物流发展最快,转型升级最优的五年,运力结构明显优化,截至2015年底,湖州注册营运船舶运力达148.5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达331.6载重吨,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内河第一,本港营运拖带式船队基本退出市场,小吨位、老旧运输船舶逐步拆解淘汰,标准化船型成为市场主导,集装箱等特种船舶发展迅速,运输生产力大幅提高。集装箱运输实现质的飞跃,全市共开辟通往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内河集装箱航线4条,集装箱码头覆盖三县两区,集装箱吞吐量从2011年的1.2万标箱发展到2015年的18.5万标箱,吞吐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水路客运量251.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16.1万人公里,水路客运已成为湖州水运经济新的增长点。3,民生港航跃上新水平,积极做好“平安港航”创建、企业安生生产标准化建设、涉水工程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船舶检验、船舶安检等基础工作,圆满完成“亚信会”、“青奥会”、“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峰会”等水上安保任务,通航促畅成效显著。搭建船舶抵押贷款融资平台,5年共完成抵押贷款金额9.4亿元,扎实开展船舶培训,建成全省道个内河船舶驾驶模拟器。4,智慧港航迈开新步伐,管理业务实现信息化,建成覆盖全航区主干航道和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网络、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岸基网络,为船舶航行和港口生产提供立体监测保障,完成航道管理、人事管理、现场执法等业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业务管理效能,建成船联网感知、综合数据、地理信息三大基础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的整合、共享和交换,“数字”港航建设成效明显。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提升,运用移动互联思维,建成内河交通移动综合管理平台,推出手机智能应用“港航服务站”,实现了港航移动办公、执法、监管,并为船户获取航行通告、气象水位等信息,办理船舶电子报告、危险品申报、码头作业报告等业务提供了便利。5,法治港航取得新成效,法治意识、执法规范化水平提高迅速,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开展基层站所“三基三化”示范站点创建,率先完成执法形象“四统一”,“十二五”期间,共有10份案卷被部海事局、省厅、省局和市法制办评为优秀案卷,权力运行不断规范,行政审批提质增效,许可事项从2011年的21项减少到目前的14项,规范审批工作程序、划清审批业务范围,对业务量大、涉及面广的审批项目实行窗口统一受理和送达工作,审批事项提速70%。6,生态港航展现新气象,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水运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水环境治理有力有效,以交通治水“六大工程”、杭湖锡线治水、“三不一推”船舶污染防治、水生态宣教为抓手扎实开展交通水环境治理,内河航道通行环境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船员、码头业和和沿线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开展船型标准化工程,引导水路运输经营者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拆解小型、老旧船舶446艘。利用免停靠科技手段实行船舶免停靠监管,在全航区推行非现场执法和短期定期签证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市营运船舶累计节油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万吨。码头整治取得突破,推进岸线资源整合,五年累计关闭小散码头600余座,对保留码头进行整改提升,岸线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码头环境切实改善。7,阳光港航展示新风貌,期间人才素质提高明显,深入挖掘湖州水运文化资源,全力打造“1222”港航文化工程,湖州文化展示厅建成开馆。全力做好”12345政府阳光热线”、政务微博等工作。

二、 码头物流园区建设及投资的数据分析

2015年公用码头和物流园区建设完成投资4.2亿元;船道养护规范动作,全年完成投资1.1亿元;集装箱运输全年完成吞吐量18.5万标箱,同比增长52.7%,重箱实载率达68%;新建3艘48标箱集装箱船舶,全市特种船舶达293艘、11.8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省内河特种船舶的49.2%和49.6%。今年新增集装箱船舶16艘、846标箱。湖州首艘油污水回收船舶已建造完工,并开始由专业保洁公司回收。全省首艘纯电动新能源货船的研发试航成功。湖州《湖州港航信息化“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审查,完成船联网综合数据平台开发和项目验收预审,完成6个智慧监管自动核查点现场设备安装调试和智慧监管平台开发调试,并选择洪桥站、新市站进行试应用。

三、 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方资源的开采受到极大的限制,湖州水运已是走过了疯狂的年头,如何进入平稳发展道路,值得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思考,我从湖州港航码头管理系统里整理得到一组数据:2012年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3792亿吨,其中矿建材料完成1.1378亿吨,占比82.49%;2015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6301万吨,其中矿建材料完成3707万吨,占比58.83%,2015年比2012年吞吐量下降了54.31%。这几个数据显示湖州的货运资源已大大减少,而且货种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现在政府的决策对货源的保障影响也很大,现在的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很大,但给开采的资源有限,一般正常开采的话半年甚至一个季度就能完成全年的开采任务,当地的运输企业或是个体运输户如何来应对这种局面,即要发挥好本地发达的水运优势、运用好手上的运力,又要摆脱到时无米下锅的困境,转型发展或是转变经营理念,采用比如淘汰一些老旧运力、以即时租赁运力、新建低碳多功能用途的船舶作为辅助来规避一些不确定因素,来支撑行业的稳步有序发展,交通运输部也对淘汰老旧船舶有优惠政策,对达到15年船龄(到2017年底)以上的船舶进行拆解政府都有相应的资金补助。从运输单一的散货扩展到运输多品种货种来弥补资源的不足。

文章 船舶 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