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及其成效研究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02月15日 07:56

摘要: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不仅是中国在对外经贸领域近十年来取得的一项成果,更是中国经济外交在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上的有力举措。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国—东盟博览会则体现出双方交流的广泛性。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 博览会

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双方相继于2005年7月、 2007年1月和2009年8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保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1]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它建成后将成为继欧洲经济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将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自贸区的建成不仅可以使东盟和中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增大贸易额,还可以在东盟成员和中国之间建立一种共同体意识,为东亚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使东盟和中国在共同关心的国际贸易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2009年4月,中国宣布设立总规模达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提供150亿美元信贷支持,并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2.7亿元人民币的特别援助,以鼓励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和协助东盟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此项业务的启动,顺应了中国与东盟市场对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需求,对促进双方贸易发展和促进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有积极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到2010年,在这一阶段主要要求中国与东盟最早的六个成员国建成自贸区,彼此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签署投资协议,逐步开放投资领域以实现《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第二阶段初定为从2011年到2015年,在这阶段要促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同时要求中国与东盟另外4个成员国建成自贸区,以在自贸区里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基本自由化、便利化。第三个阶段为2015年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巩固发展自贸区,使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同样是以出口外向型为特点,且主要出口欧美市场的中国和东盟,将具有共同改善、调整贸易结构的潜力。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下降至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则将降至0.6%。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将在2015年对中国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为中国与东盟企业创建了更加便利的发展平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深化也面临着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2009年,由于担忧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印尼纺织、钢铁等多家工商会发出了暂缓与中国减免关税的呼吁。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担心中国的一部分优势产品将在关税减免后冲击本国产业。而对中国市场而言,东盟某些低价产品已经开始给国内一些地区产业带来了竞争,2009年广西南宁的水果业就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外来挑战。目前,越南和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制衣、造鞋、玩具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对中国的同类产业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在经贸领域实现互补、合作和共赢的目标,将是一个渐进和探索的过程。

目前,中国与东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高层互访频繁,并且在许多重要国际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创造了一种区域间合作的全新模式,自贸区的建设并没有采取一揽子整体推进的办法,而是采取先易后难、区别对待的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东盟各国的基本国情,也确保了自贸区建设的成效。随着东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东盟已经成为推动东亚合作和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并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将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大方针指导下,继续加强和深化与东盟的关系,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及主要成效

伴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和东盟双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快速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双边贸易上显现出巨大潜力。例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与泰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44.4亿美元,增长0.5%。其中,泰国对中国出口268.3亿美元,增长0.4%,占泰国出口总额的11.9%;自中国进口376.1亿美元,增长0.7%,占泰国进口总额的15.2%。中国已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统计,2013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额为920.6亿美元,增长10.7%。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483.7亿美元,增长10.0%;自中国进口436.9亿美元,增长11.4%。新方贸易顺差46.7亿美元,下降1.9%。中国为新加坡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可见,受益于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双方实施的一系列互惠措施,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基础牢固、动力强劲,具备长期发展与深化的条件。2011年,东盟已超过日本,晋升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量占中国当年贸易总额的10.7%,成功突破两位数大关,显示双方贸易联系愈加密切,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正在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互补分工。除了初级产品以外,高新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手机部件等的贸易也得到了加强。从国别分布状况来看,在2013年中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贸易额依然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近九成,但值得关注的是越南已经超过菲律宾成为东盟十国里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呈现上涨趋势(见图1)。不过,这种上涨趋势中同样存在震荡。2013年1至3季度,中国与东盟在进出口额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一方面是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金融环境如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造成,未来有待进一步跟踪分析。

此外,在中国—东盟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推动下,双方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服务贸易有望成为今后双边经贸发展的新引擎。对中国来说,电信、旅游、交通及建筑等领域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优势。目前双方开展服务贸易的方式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随着东盟国家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难得的机遇。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加快合作步伐。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提高了人民币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区域化地位。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方明确表示愿意就本币结算、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与东盟进行合作磋商。共同着手研究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与东盟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出经济成果,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最佳范例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还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例如,60年代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关系就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而完全中断。197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总贸易额仅为5.23亿美元。[2]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建设,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现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对中国外交理念、战略和政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国经济外交工作的独特优势,也折射出今后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方向。

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便是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和建设过程中双方良性互动的一大产物。十年前,为了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加入WTO后对其经济产生冲击的忧虑,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时在自由贸易区筹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特点,中国采取了多措并举与友好协商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主动对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行债务减免,并提出由本国先向东盟各国开放市场,然后东盟6个较发达的国家向中国开放市场,而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其他4国最后才向中国开放的步骤。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国家特别是东盟新成员国能够充分享受货物关税优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姿态。[3]另一方面,在高层领导的提议与共识下,自2004年开始,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发挥的影响力和作用正越来越大。从2004年开始已有10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竞争开放的合作平台,也为继续深入推动双方在产业与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新机会。

在前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主体皆是各类参展企业和商业团体,体现出博览会务实的风格。中国与东盟以博览会为契机,举行各类商务与投资峰会、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在商业交往、农业合作、金融合作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也提高了中国的外交软实力。一方面,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中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和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拉动国内经济向平衡方向前进。另一方面,通过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参与东盟次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将带来更多的机遇而非挑战。中国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表现出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积极主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丰富和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外交实践。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带动了多方位的、多层次和多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何茂春主编.中国经济外交(2007)[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123

[2]傅骊元.东亚经济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1

[3]陈思玉.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看中国经济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4

(朱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呈现上涨趋势(见图1)。不过,这种上涨趋势中同样存在震荡。2013年1至3季度,中国与东盟在进出口额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一方面是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金融环境如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造成,未来有待进一步跟踪分析。

此外,在中国—东盟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推动下,双方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服务贸易有望成为今后双边经贸发展的新引擎。对中国来说,电信、旅游、交通及建筑等领域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优势。目前双方开展服务贸易的方式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随着东盟国家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难得的机遇。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加快合作步伐。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提高了人民币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区域化地位。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方明确表示愿意就本币结算、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与东盟进行合作磋商。共同着手研究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与东盟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出经济成果,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最佳范例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还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例如,60年代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关系就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而完全中断。197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总贸易额仅为5.23亿美元。[2]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建设,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现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对中国外交理念、战略和政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国经济外交工作的独特优势,也折射出今后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方向。

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便是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和建设过程中双方良性互动的一大产物。十年前,为了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加入WTO后对其经济产生冲击的忧虑,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时在自由贸易区筹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特点,中国采取了多措并举与友好协商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主动对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行债务减免,并提出由本国先向东盟各国开放市场,然后东盟6个较发达的国家向中国开放市场,而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其他4国最后才向中国开放的步骤。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国家特别是东盟新成员国能够充分享受货物关税优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姿态。[3]另一方面,在高层领导的提议与共识下,自2004年开始,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发挥的影响力和作用正越来越大。从2004年开始已有10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竞争开放的合作平台,也为继续深入推动双方在产业与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新机会。

在前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主体皆是各类参展企业和商业团体,体现出博览会务实的风格。中国与东盟以博览会为契机,举行各类商务与投资峰会、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在商业交往、农业合作、金融合作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也提高了中国的外交软实力。一方面,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中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和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拉动国内经济向平衡方向前进。另一方面,通过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参与东盟次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将带来更多的机遇而非挑战。中国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表现出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积极主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丰富和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外交实践。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带动了多方位的、多层次和多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何茂春主编.中国经济外交(2007)[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123

[2]傅骊元.东亚经济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1

[3]陈思玉.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看中国经济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4

(朱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呈现上涨趋势(见图1)。不过,这种上涨趋势中同样存在震荡。2013年1至3季度,中国与东盟在进出口额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一方面是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金融环境如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造成,未来有待进一步跟踪分析。

此外,在中国—东盟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推动下,双方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服务贸易有望成为今后双边经贸发展的新引擎。对中国来说,电信、旅游、交通及建筑等领域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优势。目前双方开展服务贸易的方式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随着东盟国家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难得的机遇。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加快合作步伐。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提高了人民币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的区域化地位。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方明确表示愿意就本币结算、债券发行等金融服务与东盟进行合作磋商。共同着手研究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与东盟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不仅仅体现出经济成果,同时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最佳范例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还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例如,60年代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关系就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而完全中断。197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总贸易额仅为5.23亿美元。[2]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建设,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表现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对中国外交理念、战略和政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国经济外交工作的独特优势,也折射出今后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方向。

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便是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和建设过程中双方良性互动的一大产物。十年前,为了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加入WTO后对其经济产生冲击的忧虑,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时在自由贸易区筹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特点,中国采取了多措并举与友好协商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主动对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行债务减免,并提出由本国先向东盟各国开放市场,然后东盟6个较发达的国家向中国开放市场,而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其他4国最后才向中国开放的步骤。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国家特别是东盟新成员国能够充分享受货物关税优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姿态。[3]另一方面,在高层领导的提议与共识下,自2004年开始,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发挥的影响力和作用正越来越大。从2004年开始已有10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了一个双向互动、竞争开放的合作平台,也为继续深入推动双方在产业与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新机会。

在前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主体皆是各类参展企业和商业团体,体现出博览会务实的风格。中国与东盟以博览会为契机,举行各类商务与投资峰会、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在商业交往、农业合作、金融合作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也提高了中国的外交软实力。一方面,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中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和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拉动国内经济向平衡方向前进。另一方面,通过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参与东盟次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将带来更多的机遇而非挑战。中国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表现出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积极主动以及负责任的态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能力,丰富和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外交实践。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带动了多方位的、多层次和多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何茂春主编.中国经济外交(2007)[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123

[2]傅骊元.东亚经济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1

[3]陈思玉.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看中国经济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4

(朱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 外交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