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杰+郭爽+王佳旭+种晓健+高瀚
[摘 要]本文以新兴产业“互联网+环卫”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环卫行业存在的,从垃圾资源回收、分类收集,到垃圾运输及最终处置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在我国环卫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实例,论述了“互联网+环卫”在解决传统环卫行业中长久存在的各类弊端中的应用。最后对“互联网+环卫”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困难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环卫;产业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55-02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和清运量居世界之首。2014年城市生活垃圾产量1.79亿吨,县城生活垃圾产量0.67亿吨,县市共产生生活垃圾约2.46亿吨每年。全国县市合计2249个,共建焚烧厂222座,垃圾填埋场1658座,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68.23万吨/日,约2.49亿吨每年,总处理量56.61万吨/日,约2.07亿吨每年。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我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巨大;2、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超过垃圾总产量;3、全国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总处理量平均仅为总产生量的84.15%,仍有超过15%的县市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无害化处理。未来我国环卫领域如何实现突破,进一步降低,完成“十三五规划”要求,除了继续加强巩固传统环卫行业的现代管理、合理的产业政策及严格的法律法规,更需要一种突破传统环卫产业管理方式的运行模式,作为突破的原始推动力,催生环卫产业变革。2015年“互联网+环卫”的概念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被提出,显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及环卫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1 “互联网+环卫”的相关理论概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卫”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由三部分构成,包括作为产业实体的基础环卫运营,在此基础上形成虚拟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同时利用环卫运营形成城乡全覆盖的网络衍生出废旧物资回收、物流、广告等产业。[2]
2 传统环卫行业存在的问题
2.1 垃圾资源回收产业缺少整合
中国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约为32%,以市场化回收方式为主,主要由个人或企业进行回收,而从事固废处理行业中小企业居多,以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处理行业分散,难以形成有效产业整合。再生资源行业正处于高度分散、缺乏规范,完全市场化向宏观调控下规范集中过渡阶段。
2.2 垃圾分类回收困难重重
我国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废弃物价值高达5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主要有以下几个困难:1、垃圾分类回收设施不足,回收成本相对混合收集高;2、部分居民分类收集意识薄弱,缺少分类动力;3、环卫工人素质参差不齐,分类回收对环卫工人要求严格;4、分类回收缺少相关政策引导,部分已出台政策“虎头蛇尾”;5、已分类回收的垃圾,并无对应的处理设施,最终还是混合处理,打击分类回收积极性。
2.3 环卫执法监管稍显不足
当前固废行业监管出现责任机制不当、监管主体不明、行业职责不清、管理层次多而分散、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等深层次问题。以工业固体废物为例,参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部门有近十个,体系复杂,职责交错不清,又缺乏政策协调机制,容易引发相互扯皮。同时,很多固废处理行业的进入门檻很低,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却未配套建立起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正规军干不过“游击军”,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形成了“逆淘汰”的被动局面[3]。
2.4 环卫设施损坏、落后,补充、更新不及时
环卫设施本身容纳、运输的物品具有一定的危险和腐蚀性,其寿命往往较短,而一些环卫设施由于野蛮使用,维护、保养不及时甚至没有定期的维护,环卫设施损坏现象严重,而一旦损坏往往是经过简单处理,就硬着头皮继续作业,而这些环卫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成为另一个污染源。一些与固废处理产业相伴的环境污染物未能妥善处理,如塑料清洗产生的废水、废金属熔炼过程中排放的烟尘和废渣对回收企业及周边土地、大气、水域造成严重污染,引发了居高不下的环境信访,稍有不慎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
2.5 垃圾最终处置设施环境问题严重
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赵章元说:“我国许多城市已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垃圾产量和成分的迅速增长,给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4]。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两种方式有卫生填埋和垃圾焚烧。其主要讨论的污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渗沥液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液有许多有害成分,如:水质浑浊,有恶臭,COD、三氮含量高,油、酚污染严重,大肠杆菌群超标[5]。2、填埋气体的污染。填埋场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处于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环境,会形成多种恶臭物质。它们是主要的温室气体,CH4对O3的破坏是CO2的4倍,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6]。3填埋场对土壤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废电池、塑料制品、金属、有毒有机物、砖瓦瓷器[7]等。
生活垃圾焚烧厂的主要污染有1、垃圾焚烧厂排放的废气因垃圾成分不可控和燃烧过程的多变性,焚烧烟气中含有1%左右对环境有不可忽视影响的有害污染物2、垃圾焚烧厂排放的废水。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废水主要有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垃圾渗沥液、垃圾车冲洗污水等。3、垃圾焚烧厂产生的恶臭。
3 “互联网+环卫”创造的新机遇
3.1 “互联网+”加速资源回收产业整合
针对资源回收行业中面临的困难,在天津市西青区张窝镇,天津绿天使公司在这里搞起了“小镇试验”,在村镇11个居民社区内设立了5个流动回收点,社区内居民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将生活废弃物品出售给绿天使站点进行回收,物流车辆再将回收物资运往基地进行拆解和处理。绿天使计划以积分的形式,让居民在交予废旧物资之后获得相应积分,在APP平台上换购其他商品或享受商户优惠活动,增加用户黏性。
3.2 “互联网+”促进垃圾分类回收
住建部等五部门于2014年4月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的通知》,明确要求“促进再生资源回收、有毒有害垃圾回收与环卫系统的完善和融合。
桑德回收联盟,采用“互联网+分类回收”的新模式,借助于线上APP和线下回收箱,通过环保理念宣传、垃圾分类指导和积分回馈体系,降低垃圾分类回收门槛,引导和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定点投放,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和资源浪费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参与,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开发一个APP、购买三五辆车、拉上十几个人就能干成功的。在福州市政府支持下,在福州市鼓楼区的3个社区进行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大概运行1个月,投放回收箱15个,发展家庭用户超过1500户,直接服务人口约5000人。据目前交投情况看,注册用户每周交投率约为25%,主要废品为废旧衣物、废纸和废塑料三类,占到总重量的75%以上。
3.3 “互联网+”提高环卫执法效率
在数字化环卫管理平台上,通过轨迹回放,可以清晰了解作业车辆的出车时间、运行轨迹、油耗情况及收车时间,哪些车辆没按时出车,哪些车辆没按预定道路行驶,都能实时掌握,做到每天统计、反馈,从而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了环卫车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数字环卫智能管理平台还有个高招专治“油耗子”。
“环卫通”手机挑“刺儿”上图说话是环卫督查的法宝“环卫通”!督查人员每天都会拿这部手机到辖区内进行现场“挑刺儿”,随时可以利用手机对绿化带内的垃圾死角进行拍照。利用无线技术和3G网络,将环卫事件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上传到指挥调度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再实时派遣。为实现监管分离,主动感知取代被动响应,监管与作业一站式协同,环卫中心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督察队伍,每天按照网格化对辖区内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实地检查考核,真正实现了发现问题准、解决问题快、处理问题稳的工作目标。
互联网+数字环卫智能管理平台的应用,一改传统的环卫工作形式和管理模式,实现了对作业车辆、环卫设施、作业效果、废弃物终端处置以环卫环境的全程监管,使环卫作业问题得到及早发现、快速解决。
3.4 “互联网+”提升环卫设施监管水平
宁波市垃圾收运体系监管系统正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该系统将在3~5年内全面建成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收集、垃圾清运、垃圾处理等多环节的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产生单位、环卫作业人员、环卫车辆、垃圾处理设施、环境质量等物品、设施和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并与宁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的总监管中心互联网络相连接,形成宁波市环卫系统统一的物联网。通过物联网将每台环卫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状况、保养维修信息等进行联网,随时跟踪设备情况,对需要维修保养的垃圾运输及收集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及时维修。
3.5 “互联网+”严控垃圾处置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处理阶段,主要监管目标包括确认分类后的垃圾按照规定清运到指定的设施并在指定设施内处理,设施内处理现场情况和臭气等有害气体的收集处理情况,以及渗沥液的收集处理情况等。
监管方式主要有两种:1、视频监控:在设施进料口、设施处理线、设施出口、填埋区作业平台、焚烧厂飞灰堆放等重要位置安装视频摄像头,实现视频的实时监控。2、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设施作业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如焚烧厂的炉温、炉压、碱投放量、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及浓度,填埋场的填埋气成分、温度、压力、流量等;设施场界的各项污染物浓度指标;渗沥液的流量及污染物指标等。所有监测数据可以通过3G、ADSL、光纤、GPRS等途径实时上传给总监控中心,总监控中心可通过这些指标参数,实现对设计的运行评价,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8]。
4 结论
随着垃圾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环卫行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高效全面的环卫在线监管及环卫服务平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互联网+”是一剂科技的催化剂,但真正应用科技的主体是人,只有接纳了新的科技,突破了传统行业在运行管理上的惯性思维,甚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链条,“互联网+”才能真正引起环卫行业的质变。目前“互联网+环卫”产业中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前期建设运营投入成本高,仍需要政府持续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系统的运行;2、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行业地方政府需要将相关环卫政策走在前面,正确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整体居民的环卫意识,为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创造更舒服的“软环境”;3、通过互联网的在线监控系统不可能对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每方面都监管到位,在线监控必须配合监管人员现场监管才更具效益,因此仍需要对环卫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及相关技术方面加强培训,保证先进的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势必成为我国垃圾处理向垃圾治理转变的转折期。届时,“互联网+环卫”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互联网+”-百度百科网站::http://baike.baidu.com.
[2] 王海蕴.接入互联网环卫产业或迎模式变革[N].《财经界》,2015.
[3] 王书军,刘艳丽,穆书涛.关于促进京津冀静脉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4,12:35-37.
[4] WANG ZONG PING,TAO TAO,JIN RU LIN. Stury on waste landfill leachate [J].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7(3);32-39.
[5] NIE YONG FENG , ZH ANG XIU RONG, QIAN H AI YA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landfill and its gas recovery [J]. China Bio gas,1997, 15(2):71 - 74.
[6] AMOK RANE A,COM EL C,VERON J. Landfill leachate pretreatment by coagulation - flocculation[J]. Water Research,1997,31(11):2 775 - 2 782.
[7] CATH ERINE A, SIMPSON,ASSOCIATE EDITOR. New Processes may replace chlorine, Improve in-situ remediation [J]. Pollution Engineering , 1994 , 28(8):52.
[8] 余寧.物联网技术在垃圾收运监管体系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3,8: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