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来源:现代交际     2018年07月01日 14:16

新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 主题标识

王艺超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暴力。网络媒介素养决定着网络社会的未来,因此要通过多手段、 多层次的教育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减少风险,让网络空间更加晴朗。

关键词:新时代 媒介素养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1]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只有网民的媒介素养普遍增强,网络社会的机体才能始终保持健康。

一、新时代媒介素养的涵义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给出了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陈夏蕊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公众能否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方面。”[2]

新时代网络媒介早已不仅限于微博、贴吧、论坛等只能通过电脑实现的互动,手机上各种新式APP的兴起迅速占领了网民的日常生活,更是成为老少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交流软件。所以新时代媒介素养的涵义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还包括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当前网络联系无处不在,但是我国的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却相对落后。各种网络暴力层出不穷,如网上个人隐私的泄露、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网络炒作,等等。进入新时代,网络安全同样是一场攻坚战,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代网民缺乏媒介素养的表现

(一)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弱

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包括网民对信息内容真假的辨别能力、质疑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正确选择和传播能力。目前许多名人明星为了制造“流量”,不断地运用网络来炒作自己,虚虚实实成为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而网民往往出于个人喜好或是正义感,盲目地支持或批判某些网络言行,其结果是成为他人恶意操纵的工具。因此,网民要理性地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不盲目转发、点赞、推送,也不盲目恶评、打口水战。

(二)网络道德认知偏差

网络媒介素养的水平直接决定网络道德认知的水平。在我国“互联网+”、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社会中,然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却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现阶段的网民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极易被网络社会的复杂环境所浸染。例如网络中常见的“道德绑架”现象,被逼捐、被道歉、被爱国早已司空见惯。网民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加于公众人物,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正义的,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却是不道德的。

(三)网络法律意识薄弱

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交易通过网络发生,在中国,支付、支付宝支付早已遍布了每一个商铺,市场上真正实现了无现金的货币流通。但在人们乐于出门不用带钱包,只需带手机时,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悄然增加。一幕幕网络诈骗生动上演:网络捐款被曝当事人虚构信息;网络平台通知中奖被曝为假;商店二维码被替换等等。当前我国的网民普遍缺乏网络法律意识,对个人的隐私和财产信息也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这些都为网络诈骗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三、新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滞后,还未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所以应逐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首先应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发达地区,选择一部分高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教育试验区,观察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后,推向全国;在欠发达的地区,可通过学术论坛、专题讲座、远程授课等方式对学生教授网络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实验成功后,将课程录成视频推向网络,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到媒介素养的学习中来。这样,媒介素养教育将逐渐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而使大多数网民都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对媒介基本知识和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使网民不仅能正确地筛选网络信息,运用媒介传播信息,还能识破幕后推手和网络诈骗的伎俩。

(二)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培养

媒介社会化时代的来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参与社会舆论的方式,从“身体在场式”改变为“身体缺席式”,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改变为“人与机器”之间多对多的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越来越多的网民道德素质滑坡。因此净化网络空间必须首先加强网民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应积极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育体系中尽快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网络道德;在网络教育中,各大新闻网页、政府官网、高校官网中都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网络文明”的专题,并且形式新颖内容生动,放在网页最显眼的位置,让每一个网民都能快速了解网络道德;在社会教育中,多次开展集中学习网络道德的活动,增强广大网民的自律、自重意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

(三)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

网络法律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更与网络法律联系紧密,网民只有正确了解网络法律,才能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但目前我国网络法律的宣传力度弱,很多网民对网络法律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对网络法律的教育,让网络法律入课本入教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开展网络法律宣传周等实践活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网络法律的学习中来;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网络法律电视电话学习会议,通过讨论研究把网络法律的宣传真正贯彻落实下去,让网民都能懂法知法,远离网络诈骗。随着微媒体的迅猛发展,法律也要利用好微媒体平台,占领微媒体高地,让微媒体成为法律宣传的有效途径,真正让法律内

容深入到每一个网民的内心,内化为准则,规范其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谈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4]

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正在向互联网强国迈进。中国的网民数量目前已达到75亿,网民不仅数量多,其活跃度也非常高,热点网络舆论事件总能引起全国轰动,其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甚至影响到网民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来提升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是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时代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David Considine: 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 The What,Why and How Tos,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Volume 41.

[3]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的“媒介素养”[D].安徽大学,2014.

[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4/25/c_1118731175.htm,2016-04-25.

责任编辑:孙 瑶

网络 媒介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