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青春有梦更绚丽
   来源: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07月22日 10:22

习近平致青春

Sunny

23年前,一部《孽债》风靡全国,叶辛成为了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今,他最钟情的题材仍是讲述他那一辈的青春故事。他说:只要写好这一代人的故事就够了。

同时,他也是最普通而平凡的父亲。对于儿子的梦想,即使出乎他的意料,他仍会全力支持,让他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写好这一代人就够了

用小说来记录一个时代的心跳与变迁是作家的宿命。对曾经去贵州山区插队的著名作家叶辛来说,无论是90年代中期万人空巷的《孽债》还是近期即将面市的《上海·恋》,都绕不开知青的主题。

《上海·恋》讲述的是一位知青母亲和儿子两代人的婚恋。母亲命运坎坷,经历了三段婚姻,直到晚年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年轻的儿子也有自己婚姻中的压力与烦恼,困惑和不解。不同的婚姻观令母子二人走上了不同的情感探索之路。

这不是叶辛第一次通过隔代人的婚姻探讨中国女性的命运。1995年他的《华都》开售仅一月就突破十万册,毫无悬念地摘得当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小说讲述的是住在外滩大楼内的三代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婚姻憧憬,以及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种种纠结与无奈。这一次的创作让他意犹未尽,所以时隔二十多年,他再次提笔继续讲述知青的婚恋故事。

时代和社会大环境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现代人结婚必谈房子、车子、收入,而知青那一代人,他们的婚恋传奇也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见得到。叶辛有位同窗好友,曾在贵州平塘县插队落户。好友在当地的小学里,白天教书,晚上住在校舍,当守夜人。一同住校的还有一位大他五岁的女教师。虽然时常有人调侃他俩凑成一对,但两人都没动过心思。

那个地方峡谷幽深,偏僻宁静,晚上时常停电。一晚又突然停电,好友发烧了,女教师发现后,彻夜照顾,等他病好了,两个人也好上了。没多久,他们领了证还有了自己的孩子。守着清贫,安定踏实地过教书匠的日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在此时,改革开放消息传来了,好友动了心思,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一年,两年,三年……在澳洲,他越来越忙,局面也越做越大,但在另一头,有关他的音讯却少之又少。十多年过去了,当他风风光光地回贵州时,不是来接妻子孩子去澳洲的,而是来办离婚手续的。没有争吵和埋怨,两人平平静静地聊了天。在这十几年的岁月里,妻子已经在县城中学教書,和英文老师好上了;而他在澳洲自然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于离婚,妻子只提了一个要求:我不要钱,请把我带到澳洲后再办离婚手续就好。他们的爱情在时代的浪潮的推动中自然而然地萌芽、开花、结果,却又在另一股更大的巨浪冲击下,如气泡般轻轻地消散了无痕。叶辛说:这样令人唏嘘感慨的故事,只有在知青这一代人身上才能看到了。

今年是上山下乡的50周年纪念。叶辛和他的朋友们聚了一回又一回,每一次都座无虚席。他说,在这代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太多了,而且,只要他们的脉搏仍在跳动,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着。

知青的话题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就是那一代的亲历者。每次叶辛去演讲,中老年阶层的反响最热烈,而在大学里的年轻学子们却感到很陌生。这让他感叹:无论有多么不舍与无奈,历史的这一页终将被翻过去。然而,让年轻人了解父辈所经历的那个年代总能带来想不到的收获。2005年秋天,在他插队落户的乡村,以他名字命名的叶辛春晖小学落成。此时,儿子正在研究生实习,他提议:有空吗?一起去看看我插过队的地方。当年,他居住的茅草屋被吹散后,老乡们就在有300年历史的土地庙边小房间里装了门,安排他住下。如今,这扇门上挂着“叶辛故居”的字样,里面放在《高高的苗岭》《蹉跎岁月》等著作,旁边放着一块牌子标明:叶辛是在这里写的这些著作。他看了后,轻轻说了句“一晃多少年了”便去忙学校落成典礼的事。不一会儿,老乡跑来说:你娃娃站在那间房里哭起来了。叶辛装作没听见,也没再问过儿子。但在那间破落的房中,只要静静地站着就能感受到父亲曾燃烧过的青春一定胜过千言万语吧。

即使二战结束几十年,抗战的战士都离开了人间,二战题材的剧仍会层出不穷,因为反抗侵略热爱和平是永不过时的主题。同样,青春也是永恒的主题。上山下乡的十年间,那一代人也曾经历过青春激情、困惑与向往,无论是通过一间房还是一本书,都能触动到年轻人的心弦,让他们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所以,对一个作家来说,只要写好这一代人的命运,时代的演变就足够了。

你家叶田爱当导演

叶辛走上写作的道路得益于以书为师,而这离不开妈妈的引导。妈妈是小学教师,对读书自有一套方法。叶辛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发现原本一放学就急着往外跑的他,突然变安静了,喜欢在家捧着书看上半天,于是建议:如果只是翻翻看看有什么益处?必须得做读书笔记才行!

读书笔记怎么做?

连这个都不懂?来,我教你。妈妈拿出本子教他:先写书名,然后作者、出版社,接下来写感想,比如怎么好看,为什么喜欢……刚开始,叶辛只能写出干巴巴的一两句话,但渐渐地,越读越有体会,读书笔记也越写越长。盖达尔、高尔基,从读他们的著作到看他们的传记,他一步步进入了文学世界。妈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只教了他五分钟,但他却受益终生。现在,每次拿到新书,他总是会下意识先翻看作者和出版社,这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习惯。

正因为叶辛爱书,儿子叶田虽不及他那么爱书,但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总会比普通孩子读得更多些。在孩子初中二年级暑假时,他也曾布置过读书任务。放假前,他看儿子读书读得少,便问:这50来天在家,你打算怎么过?玩呀!孩子回答倒也爽快。“那我给你提一个小要求,读一本书行不行?”接着,便向他推荐了契诃夫的《草原》。

像这样派任务盯着孩子读书的情况并不多。他坦言,不会像妈妈对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孩子。父亲和母亲管孩子方式上本就有天壤之别,母亲重在日常细节,而父亲则喜抓大放小,在事业的关键时刻给予关心和引导。

高中毕业那年,学校老师突然给他打电话:复旦中文系推荐表早就给你儿子了,怎么现在还没交呢?明天就是截止日了。他一惊:从来没听他说过这事呀!放下手头所有的事,他立刻赶到学校,把孩子叫出来问:硕博连读多好的机会,你怎么回家不说呢?不交表格呢?儿子闷闷地说:不想读纯文学。不喜欢。

读唐诗多好?以后留在大学里,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做学问,日后有所成就,见面人家还要尊称一声叶教授,多好的事啊!

可儿子就是低着头不说一个好字。

是不是对将来出路有什么顾虑?他又劝道:你放心,我们全力支持你都读这个专业。就算天塌下来你都不用怕,只要安安心心地做好学问就行。话说到这份上,儿子依然不为所动。

见儿子如此坚决,他知道儿子肯定有自己的主意。他不再强求,只是嘱咐道:那就快把推荐表还了,让老师给其他学生吧。别浪费了。

“看他语文突出,才把这个机会留给他。真是搞不懂,他到底喜欢什么呢?”老师大惑不解。他也问儿子同样的问题,可孩子就是不吭气。

当天放学,他和孩子一同回家,走在一旁的同学说:你家叶田不喜欢研究唐诗,喜欢当导演。

那该考什么专业?传媒呗!那就考传媒吧。叶辛向好友们打听,哪里的传媒系比较好。在他的支持下,儿子顺利考取了华东师大的传媒专业,走上了一条和他截然不同的创作之路。

助力儿子追逐梦想

大学毕业时,儿子决定考研究生再深造。硕士面试前夕,他走进儿子房间,主动提出给他来一场面试模拟考。叶辛知道面试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准备。在房间里他放上几把椅子:“现在,你想象一下,面前坐着的几位教授。你看着人家,人家也在看着你。所以,第一,别紧张,表现出落落大方的样子,印象分就有了。接下来,别以为他们一上来就会问你深奥的问题。一般会先问问你的个人情况,那你就像和我聊天一样自自然然地回答就行了。当他们和你聊专业的时候,那你就尽量拿《红楼梦》举例吧。”他知道这是儿子最喜欢的一本书,家中红学的书籍他基本上都翻了个遍,有些精彩论述爛熟于心。面试的过程果然如他所料,儿子按他传授的秘籍,得了面试第一。

研究生毕业时,每人都要交一份视频作业。拍什么好呢?儿子正苦思冥想,到处找选题的时候,叶辛看着墙上的傩戏面具,迸出了个主意:去拍面具吧。我国傩戏在贵州最为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面具尤为发达。而贵州是他上山下乡的地方,有很多相熟的朋友,最早发现傩戏的专家孙福馨就是他朋友。这个主意既新奇,可操作性又强,儿子一下被吸引住了。两人当场达成“合作意向”:儿子找资料、写剧本,他投资1万元,支持他到当地拍摄小短片。儿子背起行囊,一个人去贵州深入秘境屯堡拍摄,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采集到了最鲜活的影像资料,完成了短片。而且,总花费才7000元,大大低于预算。这部独树一帜,内容扎实的短片获得了第九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人文类“金熊猫最佳纪录短片奖”。为他的事业赢得了良好的开局。

依然是孩子最诚恳的良师益友

如今,叶田已在业界小有名气,叶辛依然是儿子最诚恳的良师益友。上影厂退休财务徐桔桔退休后到曾插过队的黑龙江做村支书帮助那边的乡村建设的故事由上影厂著名剧作家李云良改编成剧本《勇敢往事》,选定的导演人选则是叶田。大冬天里,他要带着剧组去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拍摄。临行前,他把朋友从澳洲带给他的皮袄塞到了儿子的行李箱中。除了皮袄,他还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把文字语言变成镜头语言要注重氛围。儿子看着他不说话,看来是一下子没想明白。他接着举例:“就拿拍小偷翻墙的桥段来说吧。聪明的导演不是直接拍他翻墙的动作,而是先来段月黑风高的幽暗寂静场景,让人顿感紧张,然后再把镜头转到人身上……”这意见可不是信口而说的。当年谢飞导演拍摄《高高的苗岭》时,叶辛为了改剧本在北京电影学院住了两年多。除了吃饭、改剧本之外就是到处听课。导演系、摄影系、音乐系……他把各个系的课听了个遍。两年多下来,他也成了半个行家。

对于他的建议,儿子虽然嘴上最多只讲一句“我懂了”,但多多少少还是会印在心里。《勇敢往事》试映会时,叶辛的心悬着在家等消息。那天晚上,叶田办完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电话来了吗?李云良怎么说?”

“他说比他想象的更好。”叶辛露出了笑,“这是在夸你呢。”

儿子在创作之路上获得的再小的肯定,都能让他开心不已。去年叶田参与导演的网剧《将军在上》在网络上大火。一次叶辛参加活动时,一位三四十岁素未谋面的女士特意走到他面前:“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们家叶田给我们拍了个网络剧很棒。”他看着陌生的面孔有点懵,对方笑了:“叶田不是您的孩子吗?……”那天,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兴奋地和老伴分享此事:“快,你赶紧把手机打开看看,这部戏名字叫《将军在上》。”虽然这部脑洞大、口味年轻化的网剧在题材上让他俩有些hold不住,但他们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在儿子努力向前奔跑的身影背后,是身为父亲的叶辛灼热的目光,为他祝福,为他分担,为他前进的每一步自豪、喜悦。

儿子 文章 叶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