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手段之指称衔接的英汉对比分析
   来源:现代交际     2020年01月31日 06:36

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布什9.11演讲分析

张欢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小的单位过渡至句子和整个篇章。篇章研究的核心是衔接,同时衔接也是篇章的必要构成。本文通过调查文献获取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和综合等定性分析法对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语篇衔接手段的指称衔接手段,对比了生活的实际对话或者某段文本的对话描述的英汉差异。本文取得的研究意义是:一方面,在了解指称衔接手段的特征基础上,为译者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另一方面,领会了英汉指称衔接手段的异同,有助于译者在对原作进行思维加工时妥当处理。

关键词: 语言学 翻译 语篇衔接 指称衔接

中图分類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094-01

当下,已经有许多研究衔接手段的学者。对于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他的理论框架在当代世界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英语中的衔接》是一本经典的参考文献。书中的衔接手段理论成为了后人借鉴和研究的基础。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新成就,建立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

一、语篇衔接手段

研究语篇衔接手段,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篇。语篇或篇章(Text)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提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在汉语中,语篇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组,也可以是公共场所的警示语,例如门上的“福”、商场里的“安全出口”和“禁止吸烟”等等。

二、指称衔接手段

衔接,又称“照应”,是一种表达指示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的语义衔接手段。如果按照指称范围分,指称衔接手段分为外指(exophoric)和内指(endophoric)两种。外指所指的对象在语篇外,内指所指对象在语篇内。指称对象出现在指称词语之前,称其为回指(anaphoric);反之则称下指(cataphoric)。例如:张力是我的英语老师。(外指“张力”存在于客观世界)张力是我的英语老师。他来自云南。(内指,“他”回指“张力”)

三、指称衔接手段的具体分析

指称表示语义关系,主要是使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若从其方式分类,指称衔接又可以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

(1)人称指称在语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衔接手段。例如:我今天去上学。

I will go to school today.

分析: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常常不构成指示意义,即讲话者说的就是自己,对应英语中的“I”。但是汉语中的“人家”是个有趣的例子,有时可泛指其他人。

例如:人家都回家了,就我还在上班。

I stayed at work when everyone else had gone home.

分析:“人家”指“别人”,对应英文的“other people”。

(2)在使用指示代词时,所指对象是通过时间或空间来确定的。汉语的指示代词有“这”和“那”。通常情况下 ,“这”对应“ this, that” ;“ 那”对应“these, those”。例如:那是另外一回事。Thats a different story.

(3)英语中的指示代词与汉语相似,但是英语有定冠词而汉语没有。汉译英也常常出现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一点容易忽略。例如:苹果在哪里?Where are the apples?

分析:“the”用以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不可省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文和英文都具有丰富的衔接手段。研究衔接手段,确保语义的连贯,最终都服务于篇章的分析。对于译者来说,透彻地理解篇章,并实现和原文同等的连贯与交流目的,这样的译文才算得上是“有价值的译文”。若是偏离了源语语篇的目的,译文再出色都不具有意义。译者掌握了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在翻译的过程中便会多加留意,减少或避免衔接手段的选择发生失误。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陈宏薇.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6]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7]陈晓湘.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J]. 湖南大学学报,2001.

[8]徐玉臣.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6.

责任编辑: 孙 瑶endprint

文章 手段 生活